从智能设备泄露角度保护个人信息
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。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黑科技儿童手机手表非法采集人脸信息、智能锁非法将个人信息发送云端、AI智能音箱不提供个人信息处理规则……近日,工信部通报20款智能终端非法收集、使用个人信息,侵犯用户权益。近年来,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力度不断增强,但涉及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仍频发。 2025年前三季度,全国检察机关指控公民个人信息犯罪2100余起、4400余人。这组数据表明,我们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差距智能设备的保护已成为个人信息保护的弱点。从工信部等部门公布的典型案例来看,部分终端设备厂商注重重复功能,忽视安全防护,导致设备漏洞得不到及时修补,成为黑客攻击的“突破口”。一些运营商预装了无法卸载的应用程序,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持续收集数据,将设备变成了“秘密盗窃工具”。此外,在日常生活中,公共Wi-Fi有时会存在强制许可应用程序和隐藏的陷阱,要求获取位置和地址簿权限。这些看似很小的权限实际上蕴藏着潜在的隐私和犯罪风险。泄露技术的进步使得保护信息变得更加困难。当前泄露个人信息违法犯罪不断升级o“技术攻击+数据处理+个性化‘供给’”的全链条模式,尤其是技术的迭代速度令人惊叹。在实践中,黑客利用网络跟踪器、木马病毒、入侵工具等高度敏感的新型技术渗透系统平台,非法获取公民信息。一些犯罪分子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顺应“产品黑市”的需求,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搜索、过滤和分析,为后续犯罪提供个性化“原材料”,成为违法犯罪的滋生地。需要指出的是,尽管日本建立了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、《网络安全法》等法律框架,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,但个人信息保护的治理实践仍面临多重挑战。例如,核心职责部分企业未得到充分满足,部分平台缺乏对数据使用和共享权利的有效保护。黑灰产品的技术升级往往超出监管措施,新的犯罪手段不断突破法律适用的界限。另一方面,不少人缺乏安全意识,未经许可点击不明链接或泄露验证码,为实施违法犯罪创造了机会。保护个人信息安全,需要构筑“技术防护+法律惩罚+社会集体治理”的立体防线。只有这三者相辅相成、共同努力,才能筑起数字时代个人隐私保护的坚固壁垒。从技术角度看,企业应将安全防护置于功能创新之上,积极采用隐私算法保护、敏感信息加密存储等技术。信息实现“数据可用性和不可见性”。监管机构可以构建智能监控平台来识别风险。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消除,可以从技术上减少非法获取和使用个人信息的程度。从法律角度看,应进一步健全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,更加严格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,提高违法成本。各部门要完善协同执法机制,加大执法力度,对非法收集、贩卖、滥用个人信息行为保持高压态势。在社会层面,需要加强公共关系和教育,普及个人信息保护知识,提高人们的意识和自卫能力。行业协会应继续发展自律组织规范,开展信息保护培训和考核,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。另外,要畅通群众投诉渠道,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治理,形成共同治理格局。在数字时代,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来保护个人信息。只有不断强化技术保障,调整各部门监管,凝聚全社会共识,承担责任,做出长期贡献,才能有效保护所有数据交换和所有个人隐私,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晰有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