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卖掉的月饼去哪儿了?

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。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记者 韩丙吉 □ 节后剩下的月饼主要去向包括全平台促销、员工内购、节后持续销售、利润分成、向第三方出售、按规定处置等。一些月饼礼盒将继续在电商平台上销售,其定位将逐渐从“礼盒”转变为“零食”。 □ 目前,各大月饼生产企业都建立了动态​​的生产模式,从原材料采购到包装定制都引入了精密的控制,这大大增加了产品缺货的可能性。中秋节刚过几天,装月饼的礼盒就摆在北京各大超市促销区的显眼位置。礼物盒装原价198元现仅需85元。 “中秋礼盒30折”等清仓信息也将在电商网站和外卖平台上发布。月饼是一种非常时令的食物。市场“节前售空、节中见顶、节后平静”的节奏每年都会重演。近年来,我国月饼市场越来越火爆,涉足月饼生产的企业也越来越多。当供给侧与需求侧无法精准对接时,就会出现供给过剩。每个节日过后,总会有人重复一个问题:卖不完的月饼去哪儿了?作为行业龙头,苏州稻香村集团的回应颇具代表性。集团年销售月饼3亿多只,在北京、苏州、菏泽等地区建有10个现代化生产加工园。线下销售全国并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公司线上渠道覆盖天猫、京东等各大电商平台。目前面临节后库存压力的企业都是依靠数据和订单进行交易,而不是靠运气押注市场。 “目前,公司的生产计划不是根据经验,而是根据多年的销售数据。我们根据当地消费趋势和渠道反馈综合判断,进行订单生产。”苏州稻香村集团办公室主任张静告诉记者,该集团和其他一线月饼企业一样,依靠的是多年的市场趋势预测和生产控制。节后月饼剩余量相对可控,基本不会出现大面积延误。张静透露,节后剩下的月饼主要去向包括完整的推广平台、内部员工采购等。追逐、节后继续销售、协助配送、向第三方出售并按规定处置。节前高峰工作时间,该集团雇用员工超过10,000人。因此,在集团内部开通采购渠道,以优惠价格购买月饼礼盒、月饼的员工,最终也会消费掉部分产品。假期过后,部分礼盒将继续在电商平台上销售。通过降价和包装调整,产品定位将逐渐从“礼盒”转向“零食”。记者注意到,早在中秋节之前,不少月饼企业就在各渠道开展促销活动,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。与此同时,行业的生产逻辑也在发生变化。过去,月饼的出品率主要靠经验。目前,随着工业随着集中化和供应链数字化,各大企业在中秋节前几个月开始建立基于单商预售、渠道订单和上年产量的动态生产模型。我们根据区域销售变化实时调整产能,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包装定制的精准管理。这种“柔性生产”的特点大大降低了产品延误的可能性。行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变化。中国数据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《2025年中国月饼行业消费与品牌状况白皮书》指出,月饼行业整体面临成本压力,原材料、劳动力、物流成本持续上涨,压缩企业利润空间。企业需要通过大规模生产,或者流程优化和供应链管理来降低成本。相关专家来自中国数据研究中心表示,随着消费提升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,我国月饼行业正在加速向“智能制造”转型。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,进行精准营销和产品个性化。我们还将利用智能工厂建设、数字化供应链管理、人工智能质量控制等创新方法,提高生产效率,增加产品价值。到2027年,智能生产线在月饼行业的渗透率预计将超过60%,推动行业从“规模经济”向“效率经济”转变。消费者方面的变化同样明显。目前,地域性、健康性特征在月饼新产品的研发和内容传播中受到关注。广式、滇式、苏式等传统月饼口味yle 与无糖鲜花、谷物和香草等创新月饼口味共存。在电商直播和社交平台上,月饼标签不再局限于“节日礼物”。特别是便利店、咖啡馆和航空配餐商越来越多地销售小而轻的独立包装月饼,“未售出”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。月饼库存的理性消耗不仅受益于短期库存消耗机制,也体现了行业的深度调整,生产更加精细,供给更加灵活,产品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。这些变化将决定暑热退去后月饼市场的正常走势。 “我们想全年都卖月饼。”张静表示,近年来,月饼产品逐渐转变为日常消费品,尤其是小而重的一克月饼已逐渐定位为“中国零食”,常规化、零食化销售趋势越来越明显。

类似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