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每周经济观察】有效利用珍贵稀有的场景资源
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当我们谈论场景时,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电影或电视剧中的某些场景。这个术语原本属于舞台表演领域,现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。场景边界不断被打破,拓展到技术创新、产业应用、市场消费等领域。场景被评估的原因与其功能密不可分。场景在连接技术与产业、研发与市场开拓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,促进新技术、新产品的大规模商业应用。换句话说,新技术、新产品需要业界提供很多“训练场”。经过复杂场景的训练并继续经过精心优化,最终可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技术体系。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都明确了开展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活动的要求。 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甚至在多个章节中提到了“情景”,包括“培育壮大新兴未来产业”、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”、“大力扩大消费”等。 《推动大规模应用“新场景”》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的第一个重大文件,进行更加系统化、综合化的开发,加快场景培育开放和规模化应用。 “这些年来,很多新技术得到了普及,但并没有被广泛采用。原因不是技术不成熟,而是缺乏必要场景的支持。”在业内专家看来,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是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标志。会议强调场景对推动产业精细化的重要作用,表示“加快场景培育开放和‘新场景规模化应用’综合设计,破解核心挑战”,既把握了如何有效将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真正的产业竞争力,又指明了加速推进的方向。”培育应用未来新场景,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场景创新,国务院常务会立足我国市场大、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,明确优先发展一大批新领域新场景路线、小规模高价值场景、跨区域跨领域综合场景,其中新领域场景新路线强调前瞻设计,体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前沿方向,聚焦高价值小规模场景,精准赋能,凸显新技术应用价值;包容性区域间、跨部门方案更加注重协同融合,探索制度组织层面的改革进展。在具体实施路径上,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,要用改革创新方式探索新场景,推动“硬件建设”。基础设施、平台等“建设”,提供法规、制度、政策等“软件支撑”,强化部门协调、完善监管机制、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是“硬件建设”的基础,但不局限于传统的“公共铁基”,更有针对性。数字基础设施、算力平台、试点验证平台、开放数据平台等配对打造新场景,关键是“软件支撑”。现有政策法规往往滞后于科技发展步伐创新,包括界定人工智能的法律责任,如何有效控制数据污染,以及评估和确定数据资产的价值,这些都是未来场景构建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,如果不及时跟进和调整,可能会给监管带来阻碍。层面上,特别需要增强宽容和审慎,为创新所必需的试错留出空间。阶段是重要且稀有的市场资源,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一项技术的商业价值,为新技术公司提供成长机会。然而,真实的情况是通过供需的交织而实现的。还必须了解什么是必要的。这意味着不同地区在设计场景时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比较优势,避免仓促、同质化竞争。同时,情景是一种新的政策工具。放宽市场准入、配置创新要素资源,应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等战略举措相呼应,更有效释放创新阶段应用的巨大潜力。 (作者:顾阳 来源:经济日报)
(编辑:富忠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