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种新型抗肝纤维化药物递送系统的组成
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。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采用靶向治疗“水凝胶+人工外泌体”的新型抗肝纤维化给药系统构成科技日报讯(记者季满彬)10月27日,记者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(第一临床医学院)李教授团队了解到,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“人工外泌体”的靶向治疗策略,并成功构建了靶向治疗策略。水凝胶干细胞外泌体递送系统开辟了逆转肝纤维化的新治疗途径。该成果发表在国际《Nano》杂志上。肝纤维化是乙型肝炎、丙型肝炎、酒精性肝病、脂肪肝等慢性肝病的常见病理结果。如果不及时干预,就会逐渐它会导致肝脏结构破坏、肝功能障碍,并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。据统计,全球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肝病,其中近一半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有关。李迅团队在这项研究中实现了双重创新。另一方面,源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,具有修复、再生和抗纤维化的潜力,经过精确的“修饰”。通过氨基乙酰酰胺修饰,外泌体获得了“导航能力”,能够精准识别和靶向肝纤维化过程中重要“元凶”活化的肝星状细胞,实现对病灶的“精准攻击”。与此同时,研究小组将特定修饰的外泌体加载到可注射水凝胶中。这种水凝胶就像一个药物仓库。外泌体被非破坏性地转运至肝脏病变处腹腔注射,外泌体在体内缓慢释放,大大延长了作用持续时间,同时实现了药物“精准靶向和缓释”的双重治疗效果。实验数据表明,水凝胶外泌体递送系统安全且功效显着。在细胞实验中,修饰后的外泌体有效地与肝星状细胞结合,释放活性成分并氧化。有效减轻压力,抑制胶原蛋白沉积。在动物实验中,该系统在肝脏中的停留时间延长至4周,能够显着降低小鼠肝纤维化程度,减轻炎症反应,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该研究的主要进展在于解决了外泌体半衰期短、体内定位性差的技术难题。这不仅为慢性肝损伤、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玫瑰色和肝硬化,也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。我们目前正在为创建该系统的过程申请发明专利。李迅告诉记者,下一步,团队将加快成果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,力争尽快将该技术应用于肝纤维化、肝硬化等慢性肝病的临床治疗。